陕西师范大学2022年学生年度人物左热古丽·乌斯曼事迹-党委学生工作部(武装部、学生处)
民族团结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团结 >> 民族团结教育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2022年学生年度人物左热古丽·乌斯曼事迹

发布日期:2022-06-24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左热古丽·乌斯曼,女,维吾尔族,中共预备党员,文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公费师范生,曾担任志翔社副社长。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军训标兵”“志愿之星”等荣誉。先后主持两项社会实践,一项勤助实践项目和一项创新创业项目。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古丽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里。在她还年少时,便无数次用双脚丈量那条乡间小路——那是校园与家之间的路。无数次的奔跑,无数次的喘息,只为在知识的海洋里实现成长的“突围”。

古丽的家庭仅靠种田和牲畜养殖的收入来勉强维持生计。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她都看在眼里,她选择与父母“并肩作战”,在繁重的农活中锻炼体魄、锤炼意志、收获幸福。身体的疲惫丝毫不影响她在夜深人静时的勤学苦读,因为现实早已让年幼的她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才是捷径。

2018年夏天,古丽如愿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在完成一年的预科学习后,她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专业,成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公费师范生。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把汉语言文学当作专业来钻研的时候,困难与挫败是家常便饭。骨子里的自强不息和满腔热血让她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她常以“《龟兔赛跑》里的乌龟是我的榜样”自勉:只要方向正确,走得慢也能到达终点。三年的“风雨”洗礼,凭借坚韧的意志和脚踏实地的努力,她收获了属于自己的阳光和雨露,汲取养分、茁壮成长、美丽盛开。

心存感恩情,点亮“志愿红”

古丽把“做人要有爱心、善心和感恩之心”践行在自己的一举一动中,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自她进入师大的那一天起,师大便是她的第二个家,老师和各民族的同学就是她的家人。从自卑无措到落落大方,从形单影只的孤独到亲密无间的温暖,都是老师和同学爱的滋养。她也以同样的方式回馈、帮助身边的同学,事无巨细、有求必应;组织、协助来自不同学院的各民族学生申请勤助实践、勤助科研等各类项目;积极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帮助身边的同学提高普通话水平;申请“提高南疆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期为家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

每到周末,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无论是参与爱心捐赠衣物活动,还是陪小孩子们春游、读书、做作业,她都那么认真投入。在特殊儿童康复中心、敬老院,她都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爱心,带给他们温馨与快乐。与几百名大学生共赴秦岭参与保护生态活动,去城墙徒步14公里,一路服务参赛人员……古丽的脸上总是绽放着灿烂的笑容。

返乡期间,古丽积极参与村里组织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在扶贫站帮村干部整理档案、上传数据,走访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帮助村民规划庭院改造。她发挥专业优势,在农民夜校教村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组织“红领巾”小课堂,在幼儿园为小孩辅导功课;组织当地的学生为村民准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她积极参与筹备村合作社参与的亚欧商博会,组织村里各高等院校学生拍摄宣传片。

她不求索取,无问西东,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心中的坚守。

战“疫”显担当,救火敢勇为

疫情期间,古丽第一时间报名,组织返乡学生建立志愿服务队并担任队长,主动为疫情严重地区捐款。带领队员为居家隔离的群众配送物资,及时了解村民需求,保证居家隔离的村民生活正常有序。周末组织志愿服务队去老年人家里帮忙做家务、干农活。

2020年3月,古丽所在的村子因大风吹起村民不慎留下的火种,引发了火灾,大片森林被点燃。发现情况后,她第一时间联系村组相关负责人,并和父亲即刻投入到灭火工作中。来回奔波取水,她的鞋子都跑丢了。凌晨4点,大火终于被扑灭,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才发现脚底被石块划伤。因为她的及时发现,避免了全村各族群众的生命及财产损失;也因她在灾难面前竭尽全力地救助,让人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担当与家国情怀。

古丽曾在大学军训时写下这么一首诗:“有那么一朵花,风雨都不怕,青春永在线,气质人人夸;有那么一朵花,绽放在师大,步入追梦列,芬芳竞启夏;有那么一朵花,军姿蛮潇洒,心中燃热血,立志振中华!” 她就是那一朵平凡却闪耀的花儿,满怀青春热血,始终追寻着更美的绽放!

关闭
上一篇:“红石榴”班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下一篇:红石榴班开展“‘知情意行’强担当,爱校荣校促团结”校史学习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