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刊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理论文章:奋力谱写高校党建工作新篇章-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
中心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刊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理论文章:奋力谱写高校党建工作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2-05-12     文章来源:     浏览:

3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第6版整版刊登了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中心”)理论文章,分别为党委副书记、中心副主任王永安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基学生成长》,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心副主任马晓云的《推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心办公室主任刘力波的《加强高校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党委组织部部长、中心研究员袁一芳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进路》。这组文章展示了中心奋力谱写高校党建工作新篇章,在全面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基础上,将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落细落小落实的深入思考。

s_4036413_B.jpg

全文如下:

奋力谱写高校党建工作新篇章

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奋力谱写高校党建工作新篇章,为我们展示了在全面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基础上,将会议精神落细落小落实的深入思考。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奠基学生成长

王永安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信仰,使其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首要政治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

擦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底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擦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马克思主义底色,就是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于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全过程中。首先,要打造一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下的思想政治工作铁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青年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思想水平、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认同和践行成效。高校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思想中生根生长发挥有效教育引领和知行示范作用。其次,要不断汲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时代养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反腐败斗争、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一系列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发展总结出了伟大建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一系列新的精神谱系。这些新实践新成果是新时代的产物,将这些新实践新成果及时转化为引导教育青年学生思想成长的教学素材和教育资源,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重要途径。最后,要加大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建设力度。一万遍理论说教,不如一次实践行动,引导青年学生走向新时代乡村振兴、科技自立自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广阔天地,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才能切实增强青年学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同和实践认同。

抓好四个“正确认识”教育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四个“正确认识”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是要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这是从坚定理想信念层面提出的总要求,是主旋律、总基调。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是要求从中国同世界关系的横向坐标来找准定位,既要认清楚特殊的历史、特殊的文化、特殊的国情形成了中国特色,又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具备宽广的世界视野。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就是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就是要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这四个“正确认识”对如何奠定青年学生成长的科学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做出了创造性回答,既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只有系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四个“正确认识”,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大局和把握未来发展大势,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培养和形成辩证的理论思维和科学的价值导向,才能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思想指引、指明发展方向。

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也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贯穿于其他各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的复杂教学系统,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关键在于坚持系统思维,既要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又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联动。一方面,要狠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不能只是机械地执行“规定动作”,更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设计配套“自选动作”,用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持续挖掘、激发和释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课堂活力,打通理论与实践在思政课堂无缝对接、水乳交融的教学机制,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一体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要着眼全课程教学体系,统筹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同发力。一是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与其他课程教材建设的衔接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进专业课程教材之中,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上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既体现专业课程国际学术发展趋势,又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的高校专业课程教材体系。二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教学交流和相互观摩常态机制。三是要加强课程思政学习需求调研,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引导推动课程思政教学供给与学生思政学习兴趣精准对接。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副主任)

报道链接:http://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265&eid=43695&sid=201991&idate=12_2022-03-24

 

 

推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质量发展

马晓云

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健全高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深入做好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主要目标、战略举措和实践路径的科学阐述,也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遵循。要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任务,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质量发展,用高质量的意识形态工作引领高水平的党建工作。

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根基。高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聚集地,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也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的关键领域。习近平总书记从领导新时代伟大斗争全局出发,多次强调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上,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取得全胜。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期在不断强化中筑牢底线思维,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必须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对高校课堂、论坛、讲座、社团等阵地的建设和管理,绝不允许错误观点在高校传播要全面加强党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领导,引导师生正确处理探索性学术问题和严肃政治问题的关系,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要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工作,健全管控机制,确保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要进一步健全高校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中意识形态管理水平。

明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确立了新的战略目标,也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时代新人的特征,不仅应具备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专业能力素质,更应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家国情怀、强烈担当精神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推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强化战略思维,心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时代新人的培育,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紧紧抓住和紧密围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深化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高校要切实落实好党中央对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决策部署,扎实有效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同时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形成所有课堂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不断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入人心。通过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教师切实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以“大先生”的教育胸怀和专业格局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辨识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引领和感召下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这就客观上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强化系统思维,推进全方位工作机制创新。要着力推进责任承担机制创新,以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抓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学院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和抓制度落实、抓职责履行、抓工作督查的常态化工作机制,逐级压实责任要着力推进理念落实机制创新,贯彻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中、贯穿人才培养始终;要着力推进载体介体机制创新,注重大学文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浸润作用,充分利用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传播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挖掘宣传学校精神文化内涵,弘扬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要着力推进方法技术机制创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把互联网建设作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两微一端”平台,强化内容建设,有效开展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副主任)

报道链接:http://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265&eid=43695&sid=201994&idate=12_2022-03-24

 

 

加强高校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

刘力波

办好思政课是“国之大者”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着我们的教育能否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责任,能否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全面贯彻落实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将牢记“国之大者”切实落实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和各方面,就要进一步把加强高校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作为重要任务。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好思政课的关键课程和主渠道作用,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具体而言,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在高校党建与高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中办好思政课。推动高校党建与高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是当前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党的建设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对于高校事业发展而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而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只有实现这一目标,大学生才具备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的规定性。因此,高校党委要借助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的有利条件,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推动思政课建设与本地本校、各学科各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和总结思政课提升学校学院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经验和规律,将高校党建与高校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体现在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成效之中。

第二,在发挥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中建设“大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精准把握思政课建设的最新历史方位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实践性是“大思政课”的本质属性。相较于以理论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思政课堂教学而言,“大思政课”建设侧重于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善用鲜活生动的社会大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育引导学生脚踏实地、知行合一,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因此,“大思政课”建设必然要求从系统思维出发,整体性统筹学生需求、教学资源、技术设备、实践基地等各方面要素,做到各级组织上下联动,多个部门同向发力,各个环节相互贯通,最终形成开展工作的合力。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党委的领导作用就显得十分关键,如果能够在“一盘棋”理念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等制度优势,则会有效推动“大思政课”建设。

第三,以思政课教学反哺高校党建能力提升。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对于从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思政课就是一个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思政课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涉及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而且需要具备以“四史”为主的历史知识,并对现实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都有深入了解。事实上,高校不少优秀的党务和思政工作干部有思政课教学的经历。因此,如果能在现有校院领导听思政课、讲思政课制度的良好基础上,制度化地让更多高校党务和思政工作干部经过选拔和准备陆续走上“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讲台,则会促使这一群体在备课中加强对于党的创新理论的及时学习,明晰和牢记“国之大者”,并在与大学生的思想交流中,强化问题意识,更加明确未来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第四,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助推高校教师思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党委必须持续着力加强的重点工作。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对整个高校教师队伍的期许。全体教师都应承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整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局,也关系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因此,可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推进作为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要不断建立强化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集体备课机制、党支部共建机制、协同育人机制、混合式培训机制,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有力促进培养更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高校教师。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办公室主任)

报道链接:http://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265&eid=43695&sid=201993&idate=12_2022-03-24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进路

袁一芳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师生、服务师生的直接实施者。近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但仍存在发展状况不平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不够强等问题。如何把握需求,找准痛点难点,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文章,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该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从影响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的三个对立统一关系中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基层党建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政治属性是党的根本属性,政治功能是党的首要功能。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推动党建与高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高校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功能表现在从党对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去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也表现在基层党组织能够以坚强的组织力量去推动高校事业的发展,而这两方面都必须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展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这就是说,党建与高校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最根本的就是党建要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度融合。

在高校,基层党组织是立德树人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在深度融合上做足文章、下足功夫,不能“就党建说党建”,要坚决防止出现基层党建目标“模糊化”、活动内容“空洞化”、工作方式“形式化”的问题。首先,高校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构建上下贯通的组织育人工作体系,把党关于人才培养的理念、主张和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其次,基层党组织建设既要“造形”,更要“铸魂”。基层党组织“形”上的优势要转化为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效能,必须有“魂”的支撑。“铸魂”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中。最后,基层党建工作要不断创新方式,将育人要素有机整合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坚持围绕师生、关心师生、服务师生,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推动全体党员成长成才与引领广大师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和加油站。

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的同向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要紧密结合,同向发力。这一重要思想观点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党建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是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在党的建设理论中的创造性运用。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既要加强对党员的内在软约束,从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等方面引导党员的言行,又要加强对党员的外在硬约束,从制度上规定和塑造党员的一言一行。思想建设要落到实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为载体和保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又需要思想认识作为内核与前提。只有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质量。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需要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谋划同推进、同落实,有效破解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两张皮”的问题。为此,要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各领域各级党组织分工协作,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同步推进的工作格局。一方面,在思想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制度思维,将制度贯穿思想建设的全过程。当前,要特别强化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执行,通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制度,不断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的规范化。另一方面,在制度建设中要坚持思想先行,把理论武装、思想教育贯穿制度建设的全过程。特别是要通过思想教育,让广大师生党员认识到制度的价值、领会制度的精神,真正从内心深处敬畏和认同党内法规制度,争做遵守制度、维护制度、执行制度的表率。

激发组织引领与党员带动的双重动能。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的力量源于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建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创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建好党支部和选好带头人是两个关键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必须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补齐基层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短板弱项,激发高校基层党支部和带头人的双重动能。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不断提升基层党支部和党员队伍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大局的能力,切实在育人过程中担负起组织、宣传、凝聚、教育及服务群众的职责。首先,要激发基层党支部活力,解决基层组织引领能力不强的问题。要按《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文件的要求,健全基本组织、落实基本制度、开展基本活动、强化基本保障和规范化建设,使党支部担负起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的作用,充分调动党员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解决党支部书记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要结合高校实际,培养选拔政治过硬、业务精湛、作风正派、积极性高的人担任党支部书记,确保党支部书记能发挥出“头雁效应”。最后,党员队伍要积极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解决基层党组织群众凝聚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把师生群众动员起来共同参与担当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接师生关切的重点问题,扎实做好为师生群众服务的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亲和力与归属感。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陕西师范大学)研究员)

报道链接:http://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265&eid=43695&sid=201992&idate=12_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