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更好地服务西部基础教育-陕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读报时间

《陕西师大报》总第655期 六版:六版综合 本期共8版

查看往期
弘扬“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更好地服务西部基础教育

来源:本报讯 作者:

2022-05-12 21:59:22

编者按:与时光携手,与师大同行,在我校78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一批批“大先生”从青丝到白发,看朝阳换夕阳,用一生坚守西部红烛的信仰,用笃行诠释两代师表的担当,为建设一个“理想的师大”奉献出自己的年华和心血。本期“红烛”心声,让我们共同倾听退休老教授畅谈“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


原校党委书记 谢振中:


“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是我校在近80年发展历程中,不断探索、总结提炼的优良办学传统,是一代代师大人用心血和智慧凝聚而成的精神财富。它的核心要义就是扎根西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像灯“破千年暗”,用智“破万年愚”。


我作为一个在陕师大学习、工作、生活了60多个春秋的银发老人,首先是“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见证者、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和践行者。根据我的切身感受和体会,在当前和今后的长时期内,我们陕西师大要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特别是为解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作出更多更大贡献,就必须大力弘扬“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学生培养规格上,做到“强铸魂”“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更好地为西部基础教育服务。


“强铸魂”,就是要引导学生坚定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生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红烛精神”就没有“魂”。


“厚基础”,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储备。没有渊博宽厚的知识,没有使用“一碗水”须有“一潭水”的储备,就等于无“智”,“红烛精神”没了“根”,就成了无本之木。


“重实践”,就是要拓宽学生“铸魂培根”的路径。实践一再证明,学生学习,只有坚持知行合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向书本学习与向社会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深入基层学习相结合,才能达到政治与业务双丰收的目的。


“求创新”,就是要丰富发展“红烛精神”的动力之源。形势总是不断发展的,“变”是永恒不变的客观规律。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变化的步伐,“红烛精神”也才能持续绽放出新时代的光辉。

    

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心理学院退休教授 王淑兰:


“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是陕西师大人在78年的奋斗历程中,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铸就的具有西部教育特色的精神品质,其中包含着系统而丰富的,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内涵。作为一个在西部教育战线,在陕西师大从教多年的教师,我对“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最主要的理解和体会是:


“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是一种历史的担当。这种精神已明显地突破了教师个人“自我实现”的范畴,突破了某一院系与学科的范畴,而是把国家西部的社会发展、教育发展、文明程度的提升及大量人才的培养作为崇高的历史使命,决心将最优质的教育成果奉献给国家,从而充满信心、坚定不移地勇往直前。


“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是一种爱的升华。人类的爱,其伟大之处在于无私奉献,在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表现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付出。然而“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所体现的爱却是一种从“小爱”升华为“大爱”的情操,这一情操饱含着对国家的爱,对西部这片土地和各民族同胞的爱,对教师职业的爱,对自己从事的学科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这大爱给教师的行动提供着巨大而持久的动力,让教师可做到不辞辛苦,爱在其中,乐在其中。


“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是一种可持续传承的精神财富。我们工作在师大校园,站立在三尺讲台,挑灯在自家小小的屋檐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那样平平淡淡,但我们面对的却是一群群年轻的学子。我们用自己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积极的认知、情感、意向和行为,在课堂内外言传身教地传递着“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理想和信念,目睹他们在这里的成长和成熟,目睹着他们一批又一批地走出校门,奔向基层,奔向西部的城镇乡村、戈壁草原,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型人才中,在西部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退休教授 陈锦屏:


我是湖南人,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从湖南安江到大西北求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我在大西北从教讲授、科技扶贫,奋战60多年。      

在我看来,“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是伟大的“精忠奋斗报国、无私奉献为民”精神。60多年来,我深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无尚的光荣、责任的重大,常思“大海真有能容之度,明月常以不自满为心”。2000多年前,《荀子·大略》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人民教师称谓何等崇高!令我深感为师要师德自重、为人师表;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严于律己、严谨治学。我60多年站立三尺讲台,肩负培养学生重任,努力探索融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在我承担的原本比较枯燥难讲的“食品原料学”课上,通过风趣的语言、实用的事例讲授出严谨的科学道理。启发式的教学不同于填鸭式的教学,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热情高涨。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自幼受母亲教导,要感恩中国共产党,感恩新社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在我当教师后,这种浓浓的家国情怀,一直延续在我的课堂上。我教过的学生数以万计,指导过的硕士生、博士生79名。我曾约请过数以百计的学生促膝长谈,令其知晓:有国才有家,强国富民才有“我”。我也以自己工资资助极度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在多次的报告会上,我都要说:只有心怀祖国和人民,一技之长方能成就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和科研技术开展科技兴国扶贫。1984年1月13日的《中国食品报》报道:“为了解决农民普遍遇到的产品腐烂的问题,不辞辛苦,长途跋涉,不图名利,分文不取,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奔波十数省,二十年如一日,令人佩服。她就是陈锦屏同志。”从陕北至新疆,自内蒙到广西,我弘扬“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努力为国奉献,曾获得党和国家的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


我说:我嫁给了陕西,嫁给了大西北,我的家在这里!我还说:我是一颗枣,付给西部以甜蜜;我是一支红烛,红烛光芒闪亮教坛,红烛精神奉献祖国!


我校老教授协会会长、关工委讲师团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授 郭欣根:


2018年9月,我有幸作为一名志愿者为我校离退休的老教师们服务。老教授协会是一个党性强、学养丰厚的群体。他们曾为我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工作奉献一生,是践行“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亲历者。所以,我们协会的7名同志明确把“尊重、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


如何开发老同志们的精神资源?始终是我们工作的中心。2019年,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在老同志中开展“讲好老有所为故事”的活动,鼓励80岁以上老同志对自己一生做一个总结,受到老同志支持。先后有27位老同志交来稿子,在审读这些稿件过程中,我们深受教育。随后,我们编辑印制了两本《老有所为》故事集。我们把老同志的事迹,改写成简介并亲自上门为他们拍照,举办“老有所为事迹展”,他们深受感动。2019年,省老科协领导来校调研,看到一整面墙46人的图片事迹展览,感到我们对老同志的工作做得很扎实,当年给我们老教授协会颁发了“先进集体”奖牌。


2020年,我们在督促老同志积极参与抗疫的同时,提出了“用笔做刀枪,银发抗疫忙”的号召,受到老同志的响应,不到3个月就收到诗歌近60首、抗疫散文40余篇,我们编辑成近10万字的《抗疫诗文集》,发下去后,大家争相传阅,不少协会外的老同志也参与了此次活动。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中,我们协会发起了两次征文,一是“为党庆百年写诗歌”,一是“我为党旗添彩”。先后有17位同志送来诗歌近40首,20位同志送来散文37篇。我们编印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诗文集》,其中化学系吴棋教授(95岁)详细记录了化学系的创业史,教育系王淑兰教授(84岁)回忆办系初8年的奋斗经历,他们的回忆文章为系史的建设增添了内容。他们虽已至耄耋之年,仍然为我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弘扬和发展添砖加瓦。


老同志是党的宝贵财富,蕴藏着深厚的精神资源。尽管他们退休了,但仍然还为弘扬“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作出贡献。这更增强了我们对他们“尊重、服务”的决心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