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唤醒”调节理论分析大班幼儿游戏中断的原因和指导策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网

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展示 > 调研报告 > 正文

基于游戏“唤醒”调节理论分析大班幼儿游戏中断的原因和指导策略

发布日期:2021-08-07    作者:     来源:     点击:

教育学院41165045余一夫

中文摘要:游戏“唤醒”调节理论是一种通过解释环境刺激与个体行为的关系,来揭示游戏的神经生理机制的假设性理论。[1]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幼儿园游戏的质量逐渐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游戏中断现象的出现往往会影响游戏的进程与开展,从而影响幼儿的游戏体验与游戏质量,进而会导致游戏的教育目标和价值难以实现,因此幼儿教师针对该情况要适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基于游戏“唤醒”调节理论,本文以西安市三所幼儿园的大班部分班级的18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共计收集到游戏中断事件62起,通过收集的数据资料,对大班幼儿游戏中断和幼儿教师指导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发现幼儿游戏中断的成因,并对其成因提出针对性的指导策略,以期为幼儿教师的有效指导提供理论支撑。

英文摘要:Game "arousal" regulation theory is a hypothetical theory that reveals the neu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games by expl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stimuli and individual behavior. [1] games are the basic activities of children, and the quality of kindergarten game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ey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interruption of the game will often affect the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ame, which will affect children's game experience and quality of the game, which will lead to the game's educational goals and value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so preschool teachers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Based on the game "wake up" regulation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xi 'an three large parts of the kindergarten class 180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ollected a total of interruption of the game, 62,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data, interruption of army of children gam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eschool teachers' guidance is analyzed, aimed to find the baby interrupt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guiding strategy for its caus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preschool teachers' guidance.

关键词:游戏“唤醒”调节理论;游戏中断;指导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一)标题序号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明确“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由此可见游戏是学前幼儿的基本活动和基本权利,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幼儿园游戏区别于幼儿自然自发的游戏,其必然受到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和规范,教育性是幼儿园游戏的鲜明特点。随着幼儿园游戏日益受到关注,幼儿在幼儿园游戏中的质量也逐渐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在幼儿在园进行游戏过程中所出现的中断现象,往往会影响着幼儿园游戏的质量,不仅仅体现在幼儿整体愉悦的游戏感受上,更体现在整个游戏的进程之中,从而难以达到幼儿园游戏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综合前人的研究和本研究的理解,将游戏中断定义为,在同一种正在进行的游戏状态下,幼儿停止终止自己的行为。游戏中断现象的出现具有较多的成因与影响因素,按照原因的形成可以分成内因与外因,其中内因是关键和决定性的因素。运用游戏“唤醒”调节理论,从内驱力与“唤醒”水平方面对大班幼儿游戏中断现象的内因进行分析,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发现和分析出其影响因素。

游戏的“唤醒”调节理论,又称内驱力理论、激活理论,游戏“唤醒”调节理论是基于学习的内驱力理论中演化出来的,所谓内驱力就是有机体的需要状态,具有激起或引发行为的功能。[1]游戏的“唤醒”调节理论的核心为“唤醒”,即中枢神经系统、机体的一种机能、驱力状态。[2]其主要观点有二:一是外部的环境刺激是“唤醒”的重要源泉,正是因为有了外部环境的刺激,才有了内驱力与动力,才能将机体“激活唤醒”并使其投入游戏之中。二是机体内部需要有平衡的机制,以此来维持“唤醒”水平的平衡,从而达到最佳的“唤醒”状态。当外部刺激新异性太强时,机体会产生主观上的“认知不确定性”而导致“唤醒”水平太高超过了最佳“唤醒”水平,进而导致机体产生紧张和焦虑,这种性况下发生的行为称之为“特殊性探究”,主要回答“这是什么”的问题,使机体获得有关该刺激的信息,消除主观上的不确定性,将唤醒水平降低到最佳水平。而当外部刺激新异性太低、太过于单调时,机体会产生疲劳和厌倦,这种情况下发生的行为称之为“多样化探究”,主要回答“我能用它来干什么”的问题,将机体唤醒水平提升到最佳水平。

教育性决定了幼儿园游戏的发展过程必然受到教师的指导和良性的师幼互动,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中断现象时教师的介入与指导是尤为重要的,影响着游戏能否继续开展与是否能够达到游戏的最终教育目的,基于游戏“唤醒”调节理论进行分析能够更加明晰地发现幼儿游戏中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本研究旨在利用游戏“唤醒”调节理论分析大班幼儿游戏中断的现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指导策略,为教师的有效性介入指导提供理论支撑。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选取西安市X、J、Y三所幼儿园的大班部分班级180名幼儿进为研究对象,共计收集到游戏中断事件62起。

  2. 研究方法

    1.观察法

    本研究采用非参与性观察,研究者仅仅作为观察者而不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不干预游戏的进行与发展。主要集中对幼儿的“游戏区域”、“游戏中断情况”、“幼儿教师指导情况”以及“幼儿接受指导后的状况”进行观察记录。

    2.访谈法

    在幼儿自愿接受访谈并充分理解访谈内容的提前下,采用访谈法对观察法进行补充与辅助,对62起游戏中断事件的大班幼儿进行访谈。主要围绕着“.你(们)为什么在做游戏的时候突然不玩了呢?”、“你(们)觉得老师处理以后你们能继续玩游戏吗?”和“你(们)觉得老师那样做你们开心吗?”进行访谈。

    3.个案分析法

    基于游戏“唤醒”调节理论中游戏“唤醒”的源泉和“唤醒”的水平,根据对所观察收集到的62起游戏中断事件逐个进行个案分析,可以将大班幼儿游戏中断类型分为以下的三种维度:“唤醒”源泉缺乏的放弃型中断,即幼儿在游戏中断后直接选择放弃该游戏,彻底不进行游戏;“唤醒”水平过高的暂停型中断,即幼儿在游戏中断后停止该游戏,暂停一段时间后断断续续进行游戏;“唤醒”水平过低的转换型中断,幼儿在游戏中断后停止该游戏,转换另一游戏(或有转换到另一游戏的行为倾向)。

  3. 数据处理

    在资料收集后,进行编码整理。本研究具体的观察和访谈资料自定义编码见表1。

    表1 观察和访谈资料编码

观察案例记录

取“观”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观察园所首字母+该园第几个大班-年月日

例如:2018年10月25日在J幼儿园大一班观察到的案例,编码为:GJ1-20181025

访谈幼儿记录

取“访”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观察园所首字母+该园第几个大班+幼儿姓氏首字母+年月日

例如:2018年10月24日在X幼儿园大三班观察到李姓幼儿的案例,编码为:FX3L-20181025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班幼儿游戏中断的现状

游戏“唤醒”的源泉和“唤醒”的水平能够对幼儿的游戏的中断造成直接的影响。从“唤醒”源泉和“唤醒”水平角度来看,通过表2可知,大班幼儿游戏中断的成因类型主要分布在放弃型(占比33.87%)、转换型(占比33.87%)和暂停型(占比30.65%),且以上三者维度的分布频率较为均匀。

表2 游戏中断情况类型的频次与频率分布表


放弃型中断

转换型中断

暂停型中断

其他

总计

频次

21

21

19

1

62

频率

33.87%

33.87%

30.65%

1.61%

100%

(二)大班幼儿游戏中断的成因分析

1.放弃型中断——“唤醒”源泉及动力缺乏

案例:GJ5-20181022

在户外游戏进行中,A幼儿突然迅速跑到了一边,从正在进行的游戏中中断,一个人趴在草坪上平躺着什么也不做,放弃游戏。访谈时L幼儿说到:“我就是不想玩啦,没有什么好玩的了。”(FJ5L-20181022)

分析:上述案例中,L幼儿因为单纯的兴趣缺乏、动力缺乏而中断游戏,形成放弃型中断。游戏是基于游戏主体的兴趣而产生的,而幼儿的兴趣来源于外界环境刺激和机体的共同作用。环境刺激是“唤醒”的重要源泉,不仅为学习活动提供不可或缺的线索作用,还能起到激活机体的作用。使外界的环境和机体产生“共鸣”作用,让机体被激活,改变机体的驱力状态,从而能够产生游戏。而在游戏过程中,不同的幼儿受到个体差异、家庭环境、已有经验及认知结构等影响,对外界的环境刺激作用可能会有不同的机体反映,从而对游戏的兴趣也会有差异,导致进行游戏的内驱力也会有差异。因此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唤醒”源的缺乏、游戏兴趣和内驱力的缺乏会导致游戏中断,使幼儿出现放弃型的中断。案例中在进行的户外游戏中,没有一定程度具有新异性的外界刺激,从而没有幼儿进行游戏的“唤醒”源泉,导致L幼儿可能对于户外游戏难以产生兴趣,难以有继续进行游戏的内驱力,产生放弃型中断。

2.暂停型中断——“唤醒”水平过高

案例:GY2-20181024

在益智区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幼儿都兴趣满满地邀请小伙伴一起下围棋的游戏,但是在游戏进行了不一会后,有部分幼儿暂停游戏。访谈时Z幼儿说到:“我们发现下棋太难了,我们不太会怎么玩。”(FY2Z-20181024)

分析:上述案例中,Z幼儿因为外界刺激的新异性过高、“唤醒”水平过高而中断游戏,形成暂停型中断。在游戏过程中,当外界的刺激与幼儿机体产生共同作用继而产生兴趣和内驱力的同时,幼儿的感觉器官也会对来自外界的刺激进行感知与分析。如果外界刺激的新异性较高,导致与过去的已有经验不能吻合,并且不能用过去的已有经验进行游戏时,游戏主体就会产生不确定性,外界刺激对机体的游戏“唤醒”水平就会偏高,导致游戏主体产生“不确定性”,进而会使得游戏主体中断游戏。案例中的Z幼儿面对新异的外界刺激首先是比较感兴趣,产生了进行游戏活动的内驱力,但是由于该游戏对于没有接触过的围棋的幼儿来说新异性太强,导致幼儿对该游戏产生了不确定性,不知高该如何进行该游戏,“唤醒”水平偏高同时也使得幼儿产生紧张与焦虑的情绪,继而幼儿中断游戏,不知道游戏的正确玩法,断断续续进行游戏,形成了暂停型中断。

3.转换型中断——“唤醒”水平过低

案例:GJ1-20181023

幼儿在建构区进行搭建城堡建构游戏,当幼儿搭建完成一个简单的城堡之后,就停止游戏,准备去玩其他区域的游戏。访谈时G幼儿说到:“这些都玩了好多次了,城堡我已经搭建完了,不知道再玩什么了。”(FJ1G-20181023)

分析:上述案例中,G幼儿因为外界的刺激新异性过低、“唤醒”水平过低而中断游戏,形成转换型中断。游戏是幼儿获得愉悦心理体验的一种主要途径。在游戏的进行过程中,当游戏作为外界刺激出现单调化、单一化、无趣味化的的倾向时,刺激和机体产生交互作用的反应同时,机体会产生出厌倦、疲劳的情绪,“唤醒”水平降低,致使幼儿的兴趣与内驱力开始呈下降的趋势,直至幼儿中断游戏。但是不同于放弃型中断,幼儿的兴趣和内驱力不是缺乏、没有产生或者快速消失,而是与游戏进行过程平行,在游戏仍然持续进行的过程中保持微弱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幼儿对该游戏的兴趣性和探究性快速下降,但是并没有消失,而是开始转换对其他的游戏开始产生兴趣。因此幼儿在此时会产生转换型的游戏中断现象。

四建议提出与讨论

游戏“唤醒”调节理论提出:环境刺激与机体的内部平衡机制是维持唤醒的机能双翼。[1]因此为了维持游戏“唤醒”的最佳水平,使得游戏能够继续进行并且能够达到游戏的最终教育目的和价值,幼儿教师需要适当介入并针对环境与机体的平衡机制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唤醒”水平不会消失或中断,也不会偏高或偏低。有效针对于以上三种类型的游戏中断成因(唤醒”源泉及动力缺乏——放弃型中断、“唤醒”水平过高——暂停型中断、“唤醒”水平过低——转换型中断),本研究基于游戏“唤醒”调节理论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1.再造“唤醒”源泉,激发游戏动力,维持“唤醒”水平稳定性:重新提供比较能够吸引幼儿兴趣的游戏,重新激发兴趣内驱力

幼儿天生具有“玩性”,对好玩的有趣的游戏就能保持热情和兴趣,并愿意进行游戏。因此幼儿教师提供具有符合幼儿“玩性”特点、有趣新异的游戏对于激发幼儿游戏内驱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生了放弃型中断时,幼儿教师要重新创设新的游戏环境和游戏条件,创造能够激发幼儿动力的游戏。游戏是幼儿主体将自己内部已有的经验、只是外化的一个过程,强调的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兴趣”与“过程”,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该游戏不能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外界刺激不能激发内在动力,幼儿就会选择放弃中断该游戏。同时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兴趣保持时长较短,注意很容易被分散,因此幼儿对于同一个游戏很容易失去兴趣与内驱力,从而不能拥有稳定的“唤醒”水平,也不能稳定顺利进行一个游戏,进而不能达到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幼儿教师要提供重新能够唤醒幼儿兴趣的游戏,不仅仅能够唤醒幼儿的机体,引发了幼儿的注意指向,更能激发幼儿重新进行游戏的内驱力,确保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游戏进行的流畅性,让幼儿具有一个稳定的“唤醒”水平,保持对游戏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游戏过程中能够维持兴趣和动力的稳定性。

2.降低“唤醒”水平,运用特殊性探究:给幼儿具体讲解该游戏的玩法,让幼儿能够清楚理解游戏的规则,并确保幼儿能够到认识该游戏如何玩

当外界新异刺激出现时,幼儿的机体会与其产生交互作用,产生兴趣促使幼儿进行游戏。但是但外界的刺激过于新异时,“唤醒”水平会随之上升,超过最佳的“唤醒”水平,此时幼儿教师需要采用“特殊性探究”,与幼儿一起解答“这是什么”的问题,从而消除幼儿主观上对游戏的不确定性,消除幼儿情绪上的紧张和焦虑,降低唤醒水平。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与游戏世界之间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临摹、模仿他人行为的过程,更是一种感受、体验、表达与创造的过程,游戏促进幼儿的认知抽象化向具体化过渡,[3]这种过渡是通过幼儿在游戏中具体感知到的具体经验,再将经验进行一定程度的概括总结,上升到抽象的认知经验。而过于新异的外界刺激会阻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将游戏具体经验内化成抽象经验的过程,导致幼儿抽象认知的发展,让幼儿感知到所进行的游戏与已有经验是不符合的,从而产生了不确定性、焦虑与担忧。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采用“特殊性探究”的活动方法,运用直接指导或“讲解性”指导的方式,与幼儿一起共同探究该游戏的具体玩法和具体操作,降低幼儿对于新异刺激的不确定,促进幼儿已有的认知图式发生同化或顺应的作用,最终达到主体和客体之间平衡的状态。同时幼儿教师在进行“特殊性探究”的活动时,要注意适度原则,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与教师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是不可能使用“教师讲授制”,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特殊性探究”的时候要注意适时与适度,作为指导者和旁观者能够深入观察和解读幼儿及其游戏,把握适当的干预时机,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4]讲解游戏具体玩法和操作的时候点到为止,这样不仅仅能够避免幼儿教师的指导对幼儿进行游戏形成限制与束缚,更能够促进幼儿在基本理解游戏玩法的基础上自主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3.提升“唤醒”水平,运用多样化探究:利用原本的游戏,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趣的玩法提供给幼儿

当幼儿面对新异性较低的外界刺激时,没有中断或者放弃游戏,而是保持兴趣转换投向其他的游戏,是因为外界刺激的新异性、对幼儿的吸引度不够,造成幼儿在该游戏的过程中产生疲倦和怠惰的情绪,“唤醒”水平会随之下降,低于最佳的“唤醒”水平。此时幼儿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探究”,与幼儿一起探究“这个游戏还能怎么玩”,用原本的该游戏创造出更多更新异的玩法,来寻求更多的更新的刺激,重新提升幼儿的兴趣和“唤醒”水平。幼儿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萌发的关键期,幼儿在该该时期活泼好动且好奇心强,因此在面对新异性较低的游戏,会转移自己的游戏取向进行其他游戏。一方面,幼儿教师在与幼儿进行“多样化探究”的过程中要运用到幼儿已有经验的迁移,引导幼儿利用原本的游戏和游戏材料创造出多样化、更新异、更有趣和更有挑战性游戏,创造游戏的新颖程度和难度需要符合儿童发展的特点,通过对原本游戏的创新重新获得社会性经验。[5]同时创设多样化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多样化的游戏中能够获得亲身感知和直接经验。游戏有着丰富的内容要素,如感官感知、人际交往、动手操作、材料探索、问题解决、想象创造、艺术审美等[6],将游戏丰富的内容要素通过多样化探究表现出来,让幼儿在全方面感受游戏带来的全面发展体验,以激发幼儿在游戏中的广泛兴趣、求知欲和投入度。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要利用“支架式”教学法,应该在活动中基于对幼儿的了解和最近发展区的判断,为幼儿提供支架[7],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已发生过的游戏,在原有的游戏的基础上,创造“最近发展区”,创造出更多更加新异的玩法,不仅仅是要激发幼儿的兴趣、避免幼儿的倦怠和提高内驱力与“唤醒”水平,更是要促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原有游戏水平上的提升,这样才能够达到游戏的最终价值和目的。

参考文献

[1]郑名. 觉醒游戏理论对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的启示[J]. 电化教育研究,2005(11):67-69.

[2]刘焱.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43-345.

[3]彭海蕾.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的实践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87-91.

[4]万中,刘敏.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与干涉[J].学前教育研究,2013(08):56-60.

[5]顾丽梅. 幼儿园区域活动:问题及发展趋势[J]. 教育探索,2016(05):54-57.

[6]郝红翠,李学翠. 关于游戏与培养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探讨[J]. 教育探索,2016(08):42-45.

[7]薛婷婷.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必要性与基本原则[J].学前教育研究,2018(0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