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护:让宋韵文脉永续流传-中国古都名域网
栏目导航

 
阅读内容

古城保护:让宋韵文脉永续流传

[日期:2017-05-19 来源:<a href="http://kfrb.kf.cn/htm 作者:岳蔚敏 ]

文运牵国运,文脉连国脉。一座古城,跨越千年的流光岁月,留下的不只是斑驳的城市肌理,更留下了需要维系的文化血脉。“做好古城修复工作是历史责任,而老城区居住环境改善是迫切需要,二者不可偏废。”5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考察开封旧城改造工作开展情况时如是说。

开封是一座有4000多年建城史、70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城市格局悠久、文物遗存丰富、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的显著特色。在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任务同样繁重的情况下,开封人始终怀着对古城的敬畏感,以新宋风引领开封古城保护,“循古”而“向新”,让古城千年文脉永续流传。

一城古韵

完整保留一脉文化

作为八朝古都,开封曾是夏,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八个王朝的都城,至今仍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古城。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结果,我市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940多处,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332处338项。承载着千年历史禀赋与文化积淀的这座古城,如何在时代浪潮中,保持风貌、彰显特色、传承文明,进而满足身居其中的百姓的现代生活之需?市委书记吉炳伟给出了答案,从整体入手,保护古城区的空间体系、街巷肌理、文物古迹、建筑风貌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保护、传承和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化城市建设融为一体。

事实上,早在开封被列入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时,就秉承了保护古城风貌、延续历史文脉的城市发展原则,至今已坚持35年。

当时,针对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的趋势,为缓解古城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有效控制建筑高度,融合古今风貌,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1985年,开封市对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在河南省率先完成了《开封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85-2000)》。

1990年,结合该规划,开封市编制了《开封市古城风貌保护规划》,针对古城风貌的保护,提出详细的规划,确定古城风貌保护分区及具体实施措施。2002年,开封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开封市老城区保护与“田字块”改造规划研究,主要从老城区的容量、交通、特色保护、空间保护、建筑风格与色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对之前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补充和完善。

2006年,我市邀请国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名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领衔,编制完成了《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简称《规划》),成为指导、规范、约束开封古城保护和建设的权威性总体规划。《规划》规定,在老城“小式建筑、限高15米、灰色基调、宋式仿古”。在新区,严格控制风格、高度、容积率,利用屋顶、桥梁、路灯等,尽可能“插花”体现新宋风。

经近百位专家论证、修改,《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成为权威性总体规划。与之配套,又编制了古城墙保护、历史街区保护等专项规划,以及双龙巷、珠玑巷等单体项目规划。为避免因信息不畅致使文物遭破坏,开封公布城区247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在规划地图上标注城区文物,所有建设工程在规划设计和项目审批时均须避开文物点。

开封的老城区为啥没有建高楼?这是每一个来开封游玩的游客最为惊奇的事情。其实,从开封大规模启动旧城改造开始,“限高15米”就成为一条铁律。历届开封市委、市政府坚持古城保护的理念始终如一,并成立了专门的规划管理委员会,建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各部门协调一致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不搞“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力争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多年来,无论城市改造的成本多高、难度多大,为了保持古城的总体风貌,开封老城区新建筑始终未曾突破15米的天际线。

的确,开封古城保护,做得最突出的就是总格局不变、总风貌不变。老城区仍保持了完整的城市格局和文化肌理,还在重点地段规划了很多历史街区,建筑风格和城市特征也在延续,没有千城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风俗继续发扬,没有被现代化吞噬掉。这是开封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开封最重要的发展资源。

黄昏,漫步开封老城,挂着相机的游客信步闲逛,本地居民骑着电动车往来穿梭,车筐里装着葱蒜和菜,也有老阿姨擎着收音机,听着祥符调。夕阳草树,寻常巷陌,熙熙攘攘,确是人间烟火地。

“古城是一个有现代居民繁衍的城市,在时光中自然生长、变化,同时得到保护是最好的一种方式。”市城乡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泗说。

循“古”向“新”

新宋风引领古城保护

古城开封,文化厚重。尤其是璀璨夺目的宋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说,没有古城,开封便不是开封。然而,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影响下,如何化解传统生活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留住古城个性与风貌,开封一直在探寻“古”与“新”的平衡点。

“循古”即按照千年古城的定位和特点,保留好最一脉丰腴厚重的文化,保留好最原汁原味的开封;“向新”则要求创新发展,让这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可触可感,永葆这座北方水城的生机与活力。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在洞悉宋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开封人知源求变、与时俱进,提出“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

什么是新宋风?用市委书记吉炳伟的话说,新宋风就是借鉴宋代建筑文化的精髓或传统建筑的形式及符号,运用现代建筑的语言,体现古城开封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及时代特点的城市建设风格。

“外在古典”是开封的符号、视觉、色彩,将仿宋作为开封城市建筑基调。“内在时尚”是通过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来展现历史文明,用现代化手段让现代人走进历史、拥抱文明、消费文化、改善生活。“宋韵彰显”是开封的本色、血脉、骨肉,是开封的本钱。

近年,开封在加快老城改造及新区建设进程中,坚持以“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新宋风城市风格为引领,对古城区的空间体系、街巷肌理、文物古迹、建筑风貌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通过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特色规划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促进城市功能提升与文化保护相结合、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发展相结合。从而彰显开封“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的城市风格,展示宋城宋韵的城市形象。

如今,无论是在加快老城改造中还是推进新区建设中,开封始终坚持以新宋风城市风格为引领、为旗帜,全力打造了“一河两街三秀”“一湖两巷三园九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这既是彰显开封独特文化魅力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也是新宋风城市风格的具体体现。

“用新宋风城市风格引领开封城市建设,着力保护古城的空间肌理和历史风貌,留住开封人民深远厚重的乡愁情结。”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市文物局局长、研究员刘顺安认为,新宋风是宋代建筑艺术与现代景观建设、文化创意深度融合的产物。

悠悠汴梁韵,写意新宋风。刘顺安说,开封拥有全国为数不多的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城区,打造新宋风城市风格,对古城区的空间体系、街巷肌理、文物古迹、建筑风貌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保护,要坚持保护和传承相结合。坚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既注重物质文化遗产“形”的保护,又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神”的传承,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开封的历史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开封古城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传承和一种精神。刘顺安说,守护好古城,我们才能把开封历史文化的根留住;守护好历史文化,我们才能行稳致远。

“古”“新”兼容

走出古都保护新路子

一座城市美不美,不仅在于第一眼的感觉,更在于身处其间的内心感受。5月10日下午,伴着初夏明媚的阳光,穿过一条条窄窄的胡同,张钫故居就这样在阳光下静默矗立着,以崭新的姿态静候每一位到访者。

张钫是辛亥革命将领,也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钫故居位于朝阳胡同路北,原是一座清式四进大院,2008年6月被省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岁月侵蚀,加上年久失修,这座古宅显得落魄不堪,唯有廊柱屋檐残存的精美木雕砖雕,依稀透露出昔日的芳华。

“古建筑也是有寿命的,如同人得病要治,不修不行,不修就真的没了。”开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由林是张钫故宅修缮工程的负责人。他说,为了保证将故居以最完整、最安全、最忠实历史原貌的方式得以保留,我们的方案不断被论证和修改。

2014年11月,张钫故居文物本体的修缮工作正式开始,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保证建筑“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张钫故居的修缮被融入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大环境中。在修缮过程中,对宅院本身的木雕、荷叶墩、梁头花板、砖雕冰盘檐等各种古建构进行了妥善保护。

如今,张钫故宅修缮工程(一期)工作已基本完成。站在阳光下,记者勾着头,看着经过精心修缮后古朴典雅的院落,想象着这座宅子的主人从前生活的美好时光。

“我们挡不住历史的脚步。”白由林说,“城市在自然生长、变化,但我们可以尽力延缓,保留其历史风貌。”

在开封的老城区,像张钫故居这样的古院落在旧城改造和棚户区改造中被修缮的还有很多。距离张钫故居不远处,有一处清代四合院,简称A8院落。2016年8月,A8院落正式修缮。按照规划设计,修缮施工过程中,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老房屋进行修缮。目前,A8院落修缮工作已经初步完成,恢复了清式四合院的建筑风貌。

“开封老城区的每一个院落,都是城市文脉的延续,都是我们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宝贵的文化资源。”说起这两个院落的成功修缮,中共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工作委员会书记韩满库说,“我们并不是按照《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复古照搬,而是在现有文物古迹修缮保护基础上梳理重构,是在旧城改造文物古迹保护的同时,按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功能更新和置换。”

开封是一座“城摞城”的城市,更是一座文化堆积起来的城市。为了让这座历史遗产之城保护得完美而又充满活力,2008年,开封以老城区为主体设立了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把古城保护、文化传承作为开封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助推器”。

近年,以复建鼓楼,整治书店街、鼓楼街街景,打造宋都水系工程为起点,开封拉开了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序幕。按照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发展理念,在妥善保护文物古迹的前提下,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对城市整体布局进行文化产业功能区划,这既是对宋文化的历史传承,又是对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具有华夏历史文明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属性。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任何文化的生命力都在于创新,而不是怀古。”为保护古城历史文脉,提升古城空间品质,完善古城城市功能,彰显古都个性特色,实现古城有机更新,根据《开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宋都古城风貌保护工程规划》等规划要求,2017年3月,我市通过了《开封市古城保护更新改造指导意见》,针对古城区保护与更新改造的规划实施提出指导意见,要构建”古今文明交相辉映、新老城区各展风采、宋都古城个性鲜明、文化经济全面复兴”的新开封。

“5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开封考察,对我们旧城改造坚持的‘小式建筑、限高15米、灰色基调、简约仿宋’原则表示赞赏,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这是对我们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的巨大鼓舞和鞭策。”韩满库说,“未来,我们将牢记总理重托,继续发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引领示范作用,调整古城业态,扩大产业链条,创新营销模式,打造‘全程一景、全域旅游、全产业链’的宋都人文生活体验区,走出一条古都保护和复兴的新路子。”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