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中国古都研究四十年学术研讨会 暨中国古都学会2023年年会”报道-中国古都名域网
栏目导航

 
阅读内容

“回顾与展望:中国古都研究四十年学术研讨会 暨中国古都学会2023年年会”报道

[日期:2023-11-07 来源: 作者: ]

“回顾与展望:中国古都研究四十年学术研讨会

暨中国古都学会2023年年会”报道


2023年11月3—5日,由中国古都学会主办,洛阳师范学院、洛阳市文物局、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古都研究四十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23年年会”在河南洛阳召开。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百余篇,80余位学者进行了学术汇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国古都学会、各地方古都学会等15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共襄科研盛举,同谱学术华章。

大会主要议程有:11月4日上午的开幕式及大会主旨报告,下午的分组讨论及闭幕式,以及11月5日的学术考察,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国古都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会议(11月3日晚)。

4E2CA

大会开幕式现场

大会开幕式由洛阳师范学院副校长赵邦屯主持,校党委书记郭改英向与会代表致欢迎词。洛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杰代表洛阳市文物局对会议的隆重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朱士光、尹钧科分别以视频形式回顾了中国古都学会成立四十年以来的活动及发展历程,对深入推进中国古都学研究寄予了深切展望。萧正洪会长在以《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地域多样性与古都及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为题的开幕词中强调,古都洛阳是守正之都,谦和之城,日新之城,是具有格致精神的古都。地域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基本特征之一,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起到了引领与标杆的作用,包括洛阳在内,具有文化遗产性质的历史时期的黄河文化,本身具有进行辨证反思的必要性。

大会主旨报告由毛阳光教授主持,李令福教授担任评议人,共计10场,分别是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建置理念中的政治哲学》,周宏伟《西周营国制度正解与洛邑王城的发现》、毛曦《都城史与城市史:日本汉学的启示》、张萍《游牧与农耕文明的融通:中亚楚河与塔拉斯谷地的都邑及其遗产》、李小波《渭河流域秦都迁移与“大一统”都城规划思想的形成》、王建国《河洛文学资源与古都洛阳当代城市文化建设刍议》、张显运《“玄奘学”建构的几个问题》、张慨《地方记忆艺术重塑的权力机制——以河南卫视的实践为例》、肖爱玲和郑江涛《中国古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研究》、吴文涛《京津冀视野下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意义及时代价值》。上述报告同时涉及宏观理念探讨与微观层面关照,集中凸现了中国古都学研究的高度、深度及广度,充分体现了国际视野与国际眼光,代表了新思维、多角度、跨学科、新技术的综合发展方向,响应了社会实际需求,彰显了中国古都学研究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C81EFECF

大会闭幕式现场

主旨报告会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古都名城空间构成与影响”“都城记忆与艺术再现”“政区变动与文化交流”“都城制度与运河文化”“都城文化与社会”“遗产保护与利用”六个主题进行分组讨论,各分会场同时有序进行。闭幕式上,李小波教授等六位小组论坛评议人分别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总体来看,各会场学者汇报严谨,评议精彩,讨论热烈,交流充分,高见迭出。萧正洪会长总结发言时表示,如果将几十年来古都学会年会的论文集中在一起,考察前后主题和关注点的变化,可以看到学术研究的进步。萧会长指出,本次会议表现出来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在于,不少研究开始深入古都及城市的内在,讨论精神气质、文化隐喻、意象、标志以及象征、历史记忆的形成和作用。这些讨论超出了传统古都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展了视野。还有一类进展,即超越古都的空间,其表现一是将话题拓展至非古都的其它城市,二是讨论空间性关系,三是将视野拓展到海外、域外。这些改变,标志着整体性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再一个进步是,数字化技术正在进入古都研究领域,体现了古都研究的与时俱进。  

5150D

与会学者专家合影留念

11月5日,与会学者前往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进行考察。考察活动为与会学者系统展示了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至此,大会实现预期目标,本次会议圆满结束。


王笑寒撰稿

肖爱玲审核



阅读: